这件事,我们已持续做了五年

时间:2025-07-15 点击数:

 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”—这句沉甸甸的承诺背后,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部用五年坚守,书写出“家校协同”的动人篇章。五年来,学院持续深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,累计走访56户学生家庭,逐步构建起“底数摸清、分类管理、动态调整”的资助长效机制。

 家访小组的老师们带着学院的深切关怀走进每个家庭,他们细细讲述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点滴,耐心解读国家与学校的资助政策,认真记录家庭面临的实际困难,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轨迹与家庭环境,悉心收集家长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建议。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中,受访学生从最初的意外转为深深的感动,家长们更是难掩激动,纷纷紧握老师的手说:“太感谢学校想着孩子!”“盼着老师们常来看看!”“真心祝愿学院越办越好!”

 这场跨越五年的家校对话,不仅让老师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愈发强烈,更架起了携手育人的连心桥。当学院的真心实意直抵学生与家长身边,这份关爱便有了更暖的温度、更实的分量。


 这是我的第五次家访,每进行一次感受都有所不同。村口泥泞路已换成水泥路,学生家的砖瓦房也慢慢多了起来。学生家长们见老师们到访,意外又热忱,反复念叨:“真没想到学校这么关心孩子!”言语间满是对政策、对学校的感激,也是对我们常来的期盼。

    我看到了那些为了凑齐学费辗转难眠的日子,那些藏在柴米油盐里的不易。有的学生家庭住址甚至在地图上都没有显示,连共享位置时都会因为网络不好出现延迟与闪烁不定。可即便如此,我依然坚信暑期家访是一件最有意义的事。我们不仅在看望学生,更是在深度感受着他们的坚韧。

 老师们的心情时常因那些困顿而沉重,但眼前的变化却真切而滚烫,政策里的文字正变成书包里崭新的课本,变成家长眼角藏不住的笑意。这些变化里,藏着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希望,也藏着向前的力量。

——医学部学工办主任、2021、2023级辅导员祝汉成


 步履不停,感动不止。这是我第二次踏上走访之路,两次走访的对比,让我明显感受到地域不同,平均生活水平会有所差异,不同环境成长的孩子,各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点。在我深入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中,与其家长面对面交流后,学生们的成长轨迹在我面前具象化了,他们的个人形象在我眼前也愈加饱满,有的家庭住在破旧房屋,父母体弱多病或遭遇变故,仅靠微薄收入维持生计,有的可能会好一些,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:并未被困境打倒,眼神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、对未来的憧憬。有的家长虽文化程度不高,却全力支持孩子读书,那份质朴的期待令人动容。

 作为辅导员,我将带着这份理解与责任,将工作做得更加精细化,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学生更多关怀帮助,用爱与温暖助力他们逐梦前行,不负青春。

——医学部团委书记、2022级辅导员高俐


 2025年暑假我第一次参加了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走访活动,在为期4天的走访过程中,我们先后走访了位于昆明-曲靖-会泽-昭通的贫困学生家庭。在此次走访中,我心头沉甸甸的。过去只知他们经济拮据,此刻才真切触摸到生活加诸其身的重量与无声的坚韧。通过家访,让我了解到学生真实的成长环境,也更让我明白,我们手中执掌的不仅仅是知识,更是托举梦想的舟楫。

教育是改变命运最根本的桥梁。我们当以更深的体察、更实的行动,持续关注这些在困顿中奋力向上的灵魂,为他们注入前行的勇气与力量。

——2024级辅导员庄文婷


 感谢学院有这样的活动,让我有机会以班主任和专任教师的身份走进这些孩子。了解到这些孩子们的艰难,让人心疼,看到学生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刻苦学习、积极向上,深受感动。

 此次走访不仅拉近了与家庭的距离,也引发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颇多思考。作为专任教师,要进一步精进教学能力,不辜负讲台下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和背后的几十个家庭,作为班主任也更清晰班级管理工作需要更充分了解学生,做到有的放矢,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对个性化的管理,成为他们大学这一阶段的引路人和守护者。

——临床243班班主任陈凤容


版权所有 © 昆明理工大学 医学部 技术支持: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